傅雷家书主要内容(51句精选句子)
傅雷家书主要内容
1、答:示例:《傅雷家书》。这本书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循循善诱,感情真挚。(傅雷家书主要内容)。
2、傅雷家书一九六O年概括:傅雷的儿子傅聪因为音乐上一些不同的观点倔强的傅聪离家出走.接着,傅聪又遭遇了感情上的失策.双重的打击使傅聪陷入了人生的谷底.傅雷了解情况后写信安慰傅雷.傅雷这位优秀家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劝慰自己的儿子要学会正确处理感情问题,不要沉浸在感情创伤的痛苦当中.人生苦短,不应浪费,需直视前方。大概是年轻人天生就不太会与父母及长辈们沟通吧。其实反过来说,大多数的父母也不一定善于跟孩子沟通。为什么傅雷家书深受广大家长的喜爱,是因为傅雷讲出了身为父母的心声,而大多数的父母同样有这样的心声却不一定像傅雷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用心去表达、主动不懈的去沟通。读傅雷家书越久就越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有些话文字表达远比当面说的效果好。我们长辈理应比孩子更加会表达,应该像傅雷一样更主动、更耐心、更用心的去沟通。
3、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4、傅雷告诫儿子,过多的音乐能麻痹人的感觉,使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自己的艺术,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奏琴的机器)的危险。
5、 从上面语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家长都是这样,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然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傅雷家书主要内容)。
6、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7、“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8、〈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9、人物概述:1934年生于上海,八岁半开始学习钢琴。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为了艺术背井离乡,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的美名。
10、《傅雷家书》家书不是普通书信,从这些长篇累牍的书信中,确实可见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不断地以一个长者的人生体验,艺术心得与生活智慧作为孩子的明灯,处处闪耀着深刻隽语。傅雷在信中曾对傅聪说:家信有好几种作用,都是什么?(请用书中的原话回答)
11、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12、肯定和希望一一傅雷听完傅聪演奏的录音之后进行了精细的分析,有客观的评价,也有衷心的赞赏。他肯定了儿子在音乐上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为傅聪指明了前进路线和发展方向。
13、傅敏特别指出,《傅雷家书》新收入的傅雷最后一封家书也弥足珍贵。据他推断,这封傅雷给儿媳弥拉的英文信写于(1966)年8月12日。但后来傅聪没有找到这封信。傅敏说,傅聪对父亲在这封信中流露出来的“悲凉之情印象很深”。在这封信写完三星期后,即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饮恨自尽。
14、小时候,我在妈妈的辅导下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童话、寓言。渐渐地,我长大了,开始读作文、看名著。每当得到一本书,我都会高兴不已,如饥似渴地捧着书阅读;每当读到精彩语段时,我就十分佩服作者的文笔;每当看到一本本书上印着作家的名字和照片,我都羡慕不已。因此,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当一名作家。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会觉得活的意义。
15、“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天一天好像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1954年1月18日晚,傅雷在给赴京准备留学(波兰)(哪个国家)的儿子傅聪的第封家书中这样写道。
16、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坚信很多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17、内容是:第二封家书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
18、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19、傅雷先生把儿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傅雷先生跟儿子傅聪谈莫扎特、李斯特、肖邦、巴赫等艺术家;谈观赏音乐会的感受,谈看儿子演出的演奏感受;谈文学、绘画、哲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涉及文化,傅雷先生不断给儿子寄去中外经典著作,其中有《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等。傅雷先生此举就是要使儿子的学养博取广收,更加深厚,让儿子能够融会贯通,集百家所长,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20、《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六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足以证明这本小书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21、 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22、其次,你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法,缓急的分别,还不能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与实践。这是我为你最操心的。因为你的生活将来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但希望你多听听我的意见,更要自己多想想,想过以后立刻想办法实行,应改的应调整的都应当立刻改,立刻调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搁。
23、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作了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
24、〈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25、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
26、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27、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悲壮地走完了本不该走完的一生。
28、B.文中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表达强烈的感情--父母始终是儿子的坚实后盾。
29、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哪里。
30、是在儿子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写的,劝慰儿子面对感情创伤要学会泰然处之。作者在信中告诫儿子“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
31、这句话饱含哲理,它形象地告诉人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失败;有得意,更有失落。因此要以一种达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诸多痛苦。
32、 《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33、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34、“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35、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36、爱情和事业一一与傅雷在艺术和做人方面教育傅聪不同,母亲朱梅馥更加心细。她关注在最细微的地方一一儿子的感情问题,告诉傅聪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给他指明方向:“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
37、〈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38、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
39、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40、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翻译的作品达(34)部,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翻译的作品有《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高老头》;《幻灭》;《老实人》。
41、答案:①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②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42、在新增的傅雷1954年9月28日晚写的信中,记者看到了傅雷对老舍的给予了《 》直率的批评:“近来又翻出老舍的《 》看看,发觉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噜哩噜嗦,装腔作势,前几年我很佩服他的教学设计文章,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可见我不但对自己的译文不满,对别人的创作也不满了。翻老舍的小说出来,原意是想学习,结果找不到什么科学的东西。”(A)
43、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44、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45、②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46、在这些巨著中,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当属《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47、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48、②思德(又名牛思德,钢琴家。地是傅聪的好友,傅聪出国后,她常去探望得雷夫妇,后被得需夫妇认作干女儿)那里无论如何忙也得写封信去,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要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49、〈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50、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发奋学习、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