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60句精选句子)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1、儒家思想用社会伦理编织了一张细密精巧的网,其中充满了歧视和不公。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人与人之间不讲是非对错,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严格的等级划分令人沦为社会关系和zz的奴隶。
2、《老子》和《庄子》的不同在于,《老子》在根本上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是治国方略。而“无为而治”是老子为国君开出的和其他学派迥然不同的治理国家的药方。也是“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政治层面的必然推论。
3、老子以弱为强的思想,首先来自对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强弱、刚柔、雌雄……这些相对立的概念恰是因其对立面的存在而有意义的。人们通常倾向于认同这些对立概念中褒义的一方,并将其作为毕生的追求。但老子却非常睿智的告诉我们,其贬义一方的意义有时远远高于其褒义一方。他论证的方法仍然是“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4、佛教传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5、上面的话写得有点罗唆,但并不多余。在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学会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已经太多的受到西方逻辑思维的影响,在解读中国人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会陷于对细节和边界的穷追猛打之中,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6、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论发端于春秋战国,全盛于汉代,西汉董仲舒是最典型的代表。天道自然论无分儒家与道家,老子,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都是著名的天道自然论者。坚持天道自然的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提倡自然无为,如道家,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7、《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最好的国家治理方式,就是象大自然一样,根据事物的本性制定好适合其发展的运行规则,万物本性在规则的作用下就会自发生长并进入良性循环。《老子》第十七章又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高明的统治者,虽然国家治理的非常好,百姓却感觉不到他的存在,都觉得是自己自然而为的结果。这其实是通过在人性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社会规则,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正的方向发挥到极致,并且在全社会形成最大的合力。一个国家的治理如果象救火队一样四处灭火(有为),不但异常低效而且会危机重重。
8、真正把病治好的,不是对面坐着的那位老中医,不是他用的那根针,不是他的按摩手法,不是我们喝下的那碗汤药,而是我们自己。
9、不熬夜,不大鱼大肉,让身体内部节律正常、有序。
10、经历了三教的初次互动,中国思想界也已基本确定了发展格局,即以儒家哲学为主、以佛道二家哲学为辅。这一格局在魏晋时期得到强化。后经宋代发展,到了明清发展到极致。
11、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共同推动传统武术发展!
12、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13、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14、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对庄子产生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15、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
16、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予了道最高的评价。
17、你会有如醍醐灌顶,微笑点头,发现疾病原来只是一个代号,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对疾病的恐惧;还是会觉得这个说法虚无缥缈不接地气,甚至心想「说这话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18、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前院长,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前会长左飙教授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19、其实我们大可以堂堂正正的说,道法自然,就是法大自然,就是法自然界。中国人阐明道理的方式往往不是逻辑推演和论证,而是通过比喻、类比、举例来说明道理。关键不在于定义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关键在于要让别人能体会理解你的思想,对你所说明的道理能建立起“概念”。
20、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
21、而庄子在齐物论中论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万事万物没有差别,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消除偏见才能合乎大道。这和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的不平等限制人的发展,而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
22、尽管在言及“保”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以及《庄子》外篇、杂篇的一些内容是否出于后学之手等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至于说杨朱后学与道家后学如何将这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的价值观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长生久视的养生理论,则将在后面讨论。
23、通过学中医,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的节拍相应,让人活得更有质量,让思维进入一种放松和自由的状态,我们的为人处世也能越来越游刃有余,不憋屈。
24、黄老学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齐宣王时(前320~前302)黄老学已盛行于世。这就是著名的稷下学派。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黄老学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气一元论继承和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心术上》)把“精”视为一种精微的气,即精气,认为天下万物及其变化都是这种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并认为“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之行也,鲧不得已”(《管子·心术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淮南子提出道含阴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认为道主宰天地万物,实际上是阴阳二气主宰天地万物。但是,也有黄老学者仍然把道看作虚无的实体。
25、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
26、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27、道,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一般认为,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指义:一是指宇宙间的根本规律;二是指世间万物的根本起源。
28、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东汉时,一些方士把黄老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褥、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黄老学逐渐变为早期道教的前身。
29、正像整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在古代的东方。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中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稍晚于东方产生了哲学思维,并以其哲学思考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而著称于世的是古希腊。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发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即是相对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而言。
3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析了诗人创作的关键在于能够“出入宇宙人生”:“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逍游”。道家“逍遥游”思想不仅提倡艺术的创作超越现实的束缚,而且推崇一种任性逍遥自由的生存状态。
31、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③);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哲学特别是老庄学说(④)。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样认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恋于肌肉坚实、肤色丰美的青春,他们相信可以找到能够用以遏制衰老过程或返老还童的技术。”(⑤)可见,李约瑟乃至许多科学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将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导引、房中、行气等各种具体养生方法的起源归之于道家和道家思想体系。
32、找到自己的心结,调整三观,提升自己的格局。放松心情,身体自我调节的能力会成倍增加。
33、这种情况下,医生即使有心也无力,孤掌难鸣。只有病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偏差,再加上医生的帮助,医生和病人完美地配合,才会让一些现象发生改变。这才是疾病作为一个信使存在的意义。
34、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35、有人说,道家思想强调的“无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我们从它的发展历史中来看,在道家思想的传承过程中,我们无疑会看到这种消极的影响。然而,它对于我们个人修养上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道法自然”,强调的是万物都遵循自然地法则,透出一种万物平等、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的主张就有利于我们培养一种超越名利的境界,这些都能使我们的自身修养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因此,道家思想对于我们的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6、疾病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不是单一条件,而是多种条件下产生的。医生治病,其实就是想办法增加条件或者减少条件,那个现象就改变了。
37、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38、《老子》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里,老子用“张弓”来说明“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天道。张弓有两种解释,一是安装弓弦,一是拉弓射箭。无论那种解释,都可以得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结论。
39、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40、在明代,计成《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41、佛教的传播,激发了儒、道对于自身理论和发展的重新认识。这对中国哲学家说是一次巨大冲击,他们开始反思本土文化的价值所在。宋明理学时期,哲学家们将佛教与儒道思想融会贯通,从另一个层面将儒家发展到了更高的层面。
42、关于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哲学有三种不同的观点:退化论,循环论,进化论。老子推崇太古的原始社会,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失去素朴本性的原由,提倡绝圣弃智,反朴归真,退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战国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是按照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相生相克的原则,周而复始,不断更替。先秦法家一般都承认历史发展,主张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实行不同的治国方策。董仲舒提出“公羊三世说”,把《春秋》所记鲁国十二公的历史由近及远分成“有见,有闻,有传闻”三个阶段。东汉何休发展了这一观点,称“传闻之世”为“衰乱世”,“有闻之世”为“升平世”,“有见之世”为“太平世”,认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这样由乱到治,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由落后到进步,一步步循序渐进,向前发展。公羊三世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直到清末维新运动,仍然以其为基本理论依据。
43、道家思想继经学之后开始复兴。魏晋时期,《老子》《庄子》成为名士们谈论最多的论著,道家思想进入高峰时期,也开始有了初步系统理论建构。正始年间,何晏、王弼试图援引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掀开了儒道融合的序幕。
44、在西方,道家与道教被统称为Taois,以Religious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者普遍认为道教是纯哲学的道家思想落腐败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45、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辞系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46、魏晋时期各种思想相互融合、对抗,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魏晋思潮。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首先是因为表面的相同而调和,然后是深入内部,发现不同而冲突,再最后是进入骨髓,又发现相同而调和。
47、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起源于什么?二是世界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归结起来,先后主要有八种观点:①“天本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孔子、孟子都曾肯定意志之天、性理之天对世界、人世以及人的道德属性的决定作用。②“道本论”。这是道家的基本观点,为老子首先发明。③“气本论”。这是一条贯穿中国哲学史始终的主线,可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无分儒家与道家,但最著名的代表是儒家,如东汉王充,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北宋张载,明代王廷相,明清之际王夫之。④“无本论”。以魏晋玄学为代表。⑤“理本论”。以北宋二程、南宋朱熹为代表。⑥“性本论”。以南宋张栻及湖湘一派为代表。⑦“心本论”。以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为代表。⑧“以太说”。以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为代表。
48、中医讲的病因有两类,一是内因,叫内伤七情,二是外因,叫外伤六淫。
49、1) 儒家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孟子》,其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国以礼”即礼治,二是“为政以德”即德治,经过孟子,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
50、《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间永恒的规律,而天、地、人和道的运行规律其实是一体的,或者说一致的。那么道这种规律的特征到底是什么,怎么去把握道呢?老子给我们指出了“道法自然”。这句话怎么理解?有人说,这个自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这样说当然也不错。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特征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做事不违自然之理。但这样说起来,似乎还是很抽象。
51、王维在其画论《山水诀》中第一句便言“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在唐代,李白认为诗贵“自然”、“清真”,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2、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53、尽管儒学是一种强调入世、有为的学说,有“内圣外王”的强烈要求,但在正常情况下,面对有霸道而无王道的现实,汉以后的历代儒者也都接受了“内圣外霸”的状态。这种制度与典籍而言是“儒表法里”,就理念与行为而言是“内圣外霸”,就总体文化而言,是儒法道三者互补的情况。
54、林杰老师解释说:「我不是看不见症状,或者不了解病人的痛苦,而是强调一点,疾病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之一。病是以某一种方式来提醒你,让你知道你的生活方式或者思维模式出问题了。如果你因为受到这位朋友的启发,转身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并改变它,这个病就作为客人走了,不会继续留在身体里。」
55、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着“道”,事物本身是阴阳的统一体,相对立的事物会相互转化。
56、还有一种情况叫「非其地而有其物」,本来只是在春天、夏天出现的东西,在冬季出现了,为我们所用,往往会超过我们身体的承受能力,成为致病因素。比如反季节蔬菜,进口水果,就是典型的「非其地而有其物」。
5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58、大自然有风霜雨雪,人的身体有疾病也是自然现象,无需恐惧。「病都只是一种现象,一定不要恐惧这些现象,我们可以透过现象去找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个现象、这个问题出现了?怎么去改变它?医生是一个助手,不是一个决定者。最大的医生是自己的身体,如果身体已经没有了修复能力,医生是无能为力的。」
59、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