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解释(93句精选句子)
论语全文及解释
1、(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4、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论语全文及解释)。
7、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9、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0、(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1、(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12、孔子大学堂热线:0531-82677360
13、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4、(注释)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15、(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16、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7、(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yǐ lǐ jì zhī yǐ lǐ
19、(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20、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1、 此文明确地告诉人们,培养仁德必须深入社会进行磨砺,以谦恭的态度尊重贤德之人,以真诚的行动结交仁德之士,有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就能成功地修炼仁德。
22、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3、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2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25、(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做官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做事少后悔,当官吃俸禄也就水到渠成了。”
26、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27、(译文)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
28、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29、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30、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31、(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2、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33、(注释)①好(hào):喜爱。②恶(wù):厌恶。
34、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35、(注释)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宰相。子文,姓斗,名豰于菟(gòuwūtú),字子文。根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36、(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37、 其由也与:《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家语》:子路为亲负米。则衣敝緼袍乃实况,非设辞。
38、(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39、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0、(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4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2、(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43、(注释)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知识分子。
44、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45、(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46、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47、(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48、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49、(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50、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1-109篇合辑
5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52、(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53、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4、(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55、(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56、(读书)稻盛和夫 《活法》第一至第五章合辑
57、(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58、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59、(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60、(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61、(大意)孔子说:“作为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那怎么能行呢?如同大车没有安横木的,小车没有安横木的,靠什么走呢?”
62、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6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64、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65、(注释)①或:有人。②奚:何,为什么。③《书》:指《尚书》,以下几句是古《尚书》佚文,今文《尚书》无此几句。④施:延及。⑤有政:即政治,“有”字无意义,为名词词头。
66、(注释)谄(chǎn):巴结,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67、(注释)(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6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69、(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7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71、(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2、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73、(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4、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75、(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
76、④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77、(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78、(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79、(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0、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81、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82、(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83、(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
84、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85、(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86、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87、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8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8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90、(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91、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92、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