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38句精选句子)
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1、(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
2、(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宝,一直在坚持地守护着它们。一个叫仁慈、一个叫勤俭,第三个是不敢争胜冒尖。
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10、(译文)轻举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为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11、一个轻易许下承诺的人一定是不守信用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往往暗藏玄机,狮子搏兔尚尽全力,一定不能轻视对手。
12、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缺陷也是一种美。
13、选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字:“道”。
14、第42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经典名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16、知:知道,明白。 足:满足。 常:经常。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17、(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1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9、邻国相望,鸡犬度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解释)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稳,大跨步前行,不可能走得太远。固执己见的人,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人,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人,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长久的。
21、17)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22、(解释)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23、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道满足边停止,这样就不会受到什么屈辱,知道适当的停止,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发生。
24、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25、上等资质的人在听闻知晓了道以后,立刻会勤勉地去学、去做;中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会半信半疑,认为可有可无;下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就会大声嘲笑,大加讽刺。但如果这等人不嘲笑的话,就不算是真正的道了。
2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27、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8、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9、(解释)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
30、(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3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2、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可信的话语往往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往往不会狡辩争执,狡辩争执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吹嘘,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33、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34、注: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35、2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镜,可以警醒善人。
36、(译文)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37、(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