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83句精选句子)

2023-06-15 08:39:09

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1、孟子认为后天的教育与人的道德观,形成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他认为人心先天就存在的善端只是先验的道德萌芽,但是如果要保持这种善端,就必须养性存心,使其不断壮大,发展完善。

2、荀子的学说最为根本性的是主张“他律”。中国传统学说的主流为儒、道、佛三家,这些学说有一个共同点,即“自律”。自律是指人的本性是善的,就我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人能够通过自我的修身养性最终成为圣人、真人或成佛,达到“至善”的境界。而荀子的“他律”则与之相反,认为人不能完全依靠自身修养而要通过外部的规范才能达到“至善”。他主张要用明确的规则和法制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教人为善”的目的。这种思想已经具备现代政治智慧的雏形,包含有“法制”的意识,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非常先进和超前的。

3、荀子的“性恶论”。其实,荀子所说的是一句“警语”,告戒人们要警惕人性中的“恶”。荀子的学说中真正表达的是最初的人性没有善和恶之分,完全是中性的。就像一张白纸,如果后期将它创作成为一幅名画,则它就有了“价值”,成为“善”;如果没有画好,只能成为废纸被丢弃,则没有任何“价值”,成为“恶”。因此,荀子告诫后人,一定要注意“人性不能自善”。如果随性而为,则还可能“人性自恶”!

4、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按照常理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大儒,应众所周知才对。可是,对于荀子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史记·春申君列传》《史记·李斯列传》《战国策·楚策》《韩非子·难四篇》和刘向的《叙录》、应劭的《风俗通·穷通篇》等诸篇章,但大多是只言片语,使之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正因如此,更加引发了研究的兴趣,按照梁启超《读书指南》中指出的路子对荀子所著内容进行了通读和理解,旨在进一步探寻荀卿的精神世界。

5、人没有了老师所传授的方法,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了礼义,就会违法乱纪而不安分讲理。所以放纵本性、情感,习惯于任意妄为,而违背礼义的人,就是小人。(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6、圣人都是擅长作伪的人,也就是擅长扭转天性的人,圣人和坏蛋的天性其实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圣人也和我们一样是天生的坏蛋。只不过圣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后天的努力变恶为善,还能影响别人来效法自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在这里,天性其实没区别,但后天教养不一样;(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7、团队的核心就是人,儒家人性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孔子基于其人性可塑论,提出"修己以安人",强调管理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按荀子的思想,人性有欲求,如果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而不加以限制,则很多东西会失控,所以必须建立机制进行把握。

8、2021年10月8日,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据悉,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

9、人的本性,由于一生下来便脱离了它原有的质朴,脱离了它原有的资质,所以就一定会丧失那善良的本性。

10、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11、译文: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12、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13、《荀子》把“善”定义为“伪”,显得特别刺眼。我们如果说一个人虚伪、爱装,肯定是嫌弃他,如果说一个人坦率、耿直,肯定是赞美他。但是,只要我们抛开感情因素,耐心把荀况的论述看完,就会发现他的话很难反驳;

14、    从动植物世界的客观属性,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出人性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人之初性本善亦性本恶。这里的“善”和“恶”都是一种自然属性,不是事物的对立面,就像磁场的两极一样,构成人和所有动植物的一致性。

15、第先顺着对方说,赞同对方的一部分观点,然后提升一个层次,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高维打低维”。

16、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荀子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思想家。这种奇特体现在两个方面。

17、儒家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孟子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大家都听过的,但是我们竟然现在思考人生下来之后就真的都是善良的吗?不一定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下来之后就是邪恶的吗?也不一定可能说到这儿就会有很多人说这不是废话吗,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两个理论各有其合理性,但是你放在一个它的体系中去看的话,人是一个复杂的人,不是一个性善性恶就能够概括的。

18、但是,思想家对善恶界限的分析判断,可能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19、所以,在颜小二看来,荀子一开始,就没有绝对否定人性,他以人先天欲望在后天不合理的发展为“恶”。

20、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21、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22、同时,荀子又继承了孔子“维护礼制”的“遗志”。他基于俗世视角,将维护社会秩序之“守礼”的行为,看为“善”,反之,纵情肆欲、不守礼法,则是“恶”。

23、    比如,绝大多数动物不会同类相食,遵从袒护幼小生命的秩序,这样,物种才得以繁衍,这就是性本善的表现。人类其实也是一样的,人的同情心、恻隐情就是性本善的特征。人和所有其他动物一样,具有群居的特性,群居就是互相信任的表现,认为他人会给自己提供必要的帮助,会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便利,这其实就是“性本善”的典型表现,体现了人性之中的本善原意。

24、译文:君臣的利益不同,所以臣下没有一个是忠诚的。所以臣下的利益确立了,君主的利益就失去了。因此那些奸臣贼子,招致敌国军队来除掉国内私敌,用涉外事情来迷惑君主,假如能取得他的私利,就会不顾国家的忧患.

25、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6、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7、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8、荀子强调“性恶”的目的是要表明他的思想:“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人性不能自善就必须依靠“师法”和“礼义”来使人为善,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对人的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荀子最知名的一篇论述是《劝学》,其中说明人必须积习而为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强调“礼义”则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秩序,通过这种环境和氛围来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达到人心“向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29、 “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嫡子为太子者,或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亲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目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d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30、荀、孟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很具体,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这是因为孟子处于战国早期,诸侯攻伐虽然已经不再是出于道义,但是仍然有浓重的贵族作风,道德并没有完全败坏。因此孟子推行性善论,希望诸侯发扬本性善良的一面,推行仁政,发扬儒家仁的思想。

31、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母之泽乎”。

32、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33、而且,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34、荀况和霍布斯同样生活在乱世,同样得出了人性本恶的结论,同样想到在原始的自然状态里,人和人的关系必然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但是,在这些基础上,霍布斯推出了绝对主权论,荀况却推出了圣人制礼的说法。如果我们请克鲁泡特金来评理,他会说:“这两位都忽视了人类最重要的天性,那就是合群。”

35、靡靡之音提纲挈领危如累卵唯唯诺诺一鸣惊人忠言逆耳

36、孟子认为人性善的一方面就是“义”,但是他又说“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因此,孟子强调对人性善良的一面进行后天的培养,所以才会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

37、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韩非认为帝王只能靠法、术、势来统治管理国家。韩非觉得,人的天性都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功利为基础,没有一丝一毫的情感因素可言。人一生出来就会趋利避害,这就是人的本能。韩非认为法律之所以可以建立并且长久的存在就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他主张利用人性的弱点,建立法律来治理天下。他说:"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就是韩非关于法的理念。

38、而赵国也好,齐国也好,都属于“窃国者为诸侯”,来路都不正。

39、孔子所倡导的是“仁”,孟子所提出的是“善”。尤其是孟子提出了“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鲜明地指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另外,《三字经》中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所坚持和秉承的信念。而荀子提出人性本恶岂不背道而驰。因此,自汉代以降在儒家内部被长期边缘化,其“养人之欲”的主张受到宋儒的激烈批判。直到清代以后,荀子的思想因反思理学的需要而又获时儒重视。

40、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炫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41、荀况一定会很不服气地说:“严复翻译西方社会学,把‘社会学’译成‘群学’,把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翻译成《群学肄言》,这都是从我的书里学来的。我才是社会学真正的祖师爷!克鲁泡特金先生,我在天堂读过你的《互助论》,你确实很会论证人类的合群天性,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

42、关于人的本性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都说不清楚,但是后世的人都清楚的是荀子有性恶论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教育的重要性,就是告诉人们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纠正人的三观,让人真正变成一个有理性有法度的人,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意义,至于说荀子为什么有性恶论这样的言论,这种言论是否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发生冲突,这个其实冲突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43、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44、郑人买履智子疑邻长袖善舞吹毛求疵滥竽充数欲速则不达

45、 淘汰行为和思想抵触并对抗以上4点的人,互信的团队一定会有淘汰的过程,并且需要持续的淘汰,这样才能保持团队文化的纯净度;

46、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47、唯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

48、如果有人问,你公司的管理思想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说不出来。

49、不过来路不正也没关系,只要努力学习、一心向善就好。我们在初中语文课上都学过《荀子》的《劝学》篇,你大概还记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些句子。但初中生不会深究荀况为什么要劝学,以及劝学和周礼、人性有什么关系;

50、译文: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51、一个国家追求富强,无异于饮鸩止渴,最后一定倒霉。秦国虽然强大,但每天都在担心其他国家会联合起来灭掉自己,这种日子有什么好?我们看看历史,夏朝曾经很强大,结果被商汤王灭了;商朝曾经很强大,结果被周武王灭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的成功并不是仅仅靠着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是长期推行礼义的结果;

52、我们说韩非子、李斯学自儒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史书有明确记载他们是找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也就是说,他们学习的仍然是道家学问,所谓法家,其实就是道家的分支,只是他们辅助秦始皇镇压了儒教,儒家的人上台后不承认他们是道家,创造出了法家这个名词,以区别于传统道家。

53、在那个甚至有些迷信“鬼神”,在那个以“良善”自我标榜的年代,荀子的“人性本恶”,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在后来的好多年里,孟子的“性善论”很受欢迎,而荀子因“性恶论”被诟病了好多年。

54、荀况的这些道理很直白,也很能和现实合拍。如果我们把性善论坚持到底,也真的会发生荀况担心的事情,那就是不读书,不学习,释放天性;这种局面真的出现过。我们知道,王阳明就是一个很彻底的性善论者,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圣人,成圣成贤只应该向内心去求,不该在书本和其他外部条件上找。所以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不读书了;

55、华而不实唇亡齿寒自相矛盾深不可测讳疾忌医三人成虎

56、人性本恶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和思想根核。我想,荀子之所以不被后来人重视,乃至饱受争议。他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子归入法学学派,故有人也把他归入法学的行列;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则应他所提出了“性恶论。

57、关于人性本恶,《荀子》专门有《性恶》篇集中论述,指名道姓地批判孟子的性善论。《性恶》篇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是坏蛋,善良的那些表现其实都是伪装出来的;这个观点当然很难听,很伤感情,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冷落,当然,公开场合是这样,而在私底下,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它的;所谓“外儒内法”的政治传统,正是表面上宣扬仁爱,暗地里以“人性本恶”的想法作为执政基础;

58、上次留下的问题是:李斯用秦国强盛的现实来质疑老师荀况的王道兵法,如果你是荀况,你会怎样教育李斯这个功利心太重的学生呢?

59、译文:人在婴儿时,父母对他扶养马虎,儿子长大了就要埋怨父母;儿子长大成人,对父母的供养微薄,父母就要怒责儿子。父子是至亲骨肉,但有时怒责,有时埋怨,都是因为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而又认为对方不能周到地照顾自己。

60、首先,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根本都是儒家“仁”的思想。

61、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

62、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63、荀子曾经说过:“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也。”也就是说,在荀子眼里,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特性如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等等,需要加以节制,在后天教化中合理压抑,以此让自己“守礼”,成为“善”的存在。

64、于此,我们不难看出,荀子之性恶论中的恶,说的是人的本性不加节制发展,会为了一己私利,人为而伪,有向“恶”的趋势。善恶有界限吗?那么善恶有界限吗?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对于思想家来说,或许就是没有了。

65、 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祿,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66、7“知臣主利异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

67、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

68、还有势,势代表的是权位、权力,帝王必须同时兼备两种威权,就是定制法的权力与施法的权力,也就是说有权别人才会遵从,所以帝王需要定于一尊。这就是韩非关于势的理念。

69、我们知道,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最后还是在维护“礼仪制度”。这种时候,他的观点在表面上大抵应该是这样的:合“礼”的,是“善”,不合“礼”的,是“恶”。

70、在兄弟关系上,当遇到饥荒年,即便是自己的幼年小弟,自己也不会把东西让给他吃。

71、人的主张必须与环境条件相一致,所以荀子不可能是普通平民的身份,却去说贵族应该怎么行事,所以他干脆自称儒家,以免他人的讽刺。

72、说人之初,性本善,想想确实很有道理,一个婴儿刚生下来,哪有什么观念要去做坏事,当然只知道自己先好好玩耍,自己开心就好,正是因为之后没有正确引导,后来才出现了一些坏人。说人性本恶,其实想想也很有道理,小孩子总是想搞破坏,不听话,给人捣乱,正是通过爸爸妈妈的教导才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73、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74、道家学问属于贵族阶层的思想,儒家学问属于平民阶层的思想。

75、法家的核心学说,是“法”、“势”、“术”三者的结合,为帝王所掌控。

76、我相信这种模式运作成功的公司是找对了人,学霸是不需要老师家长去监督的,职场精英,同样不需要,他们已经可以"修己以安人",他们需要的是信任。公司需要做的,是如何建一个互信的平台,这时候,人性本善的管理思想,很重要。

77、守株待兔如虎添翼兵不厌诈蚕食鲸吞道不拾遗焚林而猎

78、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79、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80、人的本性是,饿了就要吃饱,冷了就要取暖,累了就要休息。

81、孟子虽然主张性善,但是他也不否定性恶。人性的善恶就像鱼和熊掌,皆我所欲也。如果说道义是善,那么为了求生而出卖道义就是恶,这两点是共存的只不过存在取舍的问题。

82、第二种造神就是利用“势”,讲究“装腔作势”。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荀子(82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